本校校長及STEMLAB師生獲「PCM 電腦廣場」雜誌採訪了本校之STEM教育課程設計及發展,並於2019年10月14日1365期刊登。
\\VR、AR及3D都不是新鮮事物,過往兩三年間,有各類型的學習產品,但小記觀感是使用方式和售價均不太親民或落地,難令更多人投入此新領域。隨著科技技術更成熟,有學界師生運用大家熟悉的工具以新角度作連結,無形中示範了新時代學習路徑。
傳統和現代學習方式不斷改進,隨著文化、方法和科技發展,新一代綜合能力比上一代同齡者快,如過往小學才學習英文單詞及字句,現時部份幼稚園已能學會,如只沿用舊有方式學習,學習動機難以多角度提升。聖公會諸聖中學(簡稱諸聖中學)何嘉琪老師(簡稱何Sir)對此就有深刻的觀感,他表示新一代中學生尤其於ICT科時經常提問學習的意義,讓他反思教授的學習內容如何能有意義的改進。
綜合三項技術
近三年,諸聖中學添加STEM元素於課堂,由初期的機械組裝教授,到現時的AR、VR及3D技術。他指出初期單純以mBot類型的機械於該校教授,男女學生的學習態度有明確差異,男學生會對機械和編程感興趣,但女學生相比來說展現出興趣不高。第二年,他特意試用巿場上其他類型的STEM產品,並加入與現實生活連結,方法是使用Tinkercad配合Cospaces EDU,前者用作建立3D虛擬及實作模型,後者是創建互動作品或影片,發展一年多,他個人認為成果令人滿意。 此外,何Sir講解Cospaces EDU的多項優點,內有課室功能,與Google Document類似,可讓學生同時合力製作大型作品,也適合教師用作指派功課。還有,Cospaces EDU可以匯入自製3D設計,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,更重要是當中的3D作品可編程。運用上述的優點,何Sir再加入配合各科,如宗教、通識、地理等,期望學生可學習傳承香港文化。方式是通過製作香港具代表性的建築物,讓學生與香港歷史文化連繫,而另一方面通過向公眾發放作品介紹,學生能感受自身創作與公眾連繫,當中富有多層意義。 學生喜學習新知識
以上的作品,主要由三位學生薛樂怡、何子軒和譚敏怡負責,她們一致認為通過STEM學習的知識較廣博。何子軒進一步表示,她認為自己過往對科技認知很低,很多時不明白技術和應用的關連,現在通過製作作品參賽,不論勝負,至少感覺到自己對科技及周遭環境有貢獻,有很大的喜悅感。譚敏怡有更多感受,她說喜歡挑戰,通過學習科技知識,由零到製作一項建築物,當中很有滿足和成功感。更重要的是這段期間,有更多與其他同學接觸的機會,知識、友情、興趣上都有進一步的得益。
四種瀏覽方式觀看AR/VR作品的有四種瀏覽方式。第一種稱為「Play Mode」,趣味性較低,有如瀏覽影片,方法是使電腦或智能手機於瀏覽器上登入連結觀賞。第二種是「VR Mode」,具有臨場效果,但需佩戴VR Cardboard類別的佩備,以及配合智能手機App。第三種「AR Mode」,毋需佩戴設備,同樣要啟動支援AR的智能設備並運用App,然後對焦一個平面空間,AR會自動生成在平面上。第四種是「MERGE Cube mode」,同公司同名技術,此設計類似QR Code,但識別碼印製於紙版骰子上,識別時會隨MERGE Cube的大小,讓物件按比例投放AR效果並可隨處移動。
校長談諸聖STEM發展
諸聖中學校長許華英表示,該校所關注的STEM是生活應用結合學習,並不單純只是四個英文字母的演繹。STEM能學習解難、創意,以及是一項能於任何科目裡的問題尋找答案的技能。加上在解難過程中,學生會面對很多挑戰,教師會陪同學習,並啟發學生自學及自信。此外,近年教學工作繁忙,學生學習上述方式後,可協助教師製作教材庫,並讓學生掌握當中技術及功能。許校長表示建基於現時教學成果,正構思結合生涯規劃,如用立體創協助旅發局介紹旅遊景點、創作城市規劃、於IT公司設計立體圖案等,為學生進一步裝備自己。
此外,諸聖中學有其他的STEM發展,其中一項是加入視藝設計。何老師認為善長IT人的大多美感不太高,該校擔任視覺藝術及體育的的陳美迪老師,運用Google Tilt Brush教授科技藝術表達。至於機械應用上,就有男學生設計出計步器進行測速,配合雲端數據庫進行分析。許校長續說通過上述製作有意義的實物,當學生能幫助他人,如教材庫、計步器,過程能令學生有效的增加滿足及成功感。
STEM教學 陪伴學生多元成長
最後,許校長指出傳統教學與STEM的教學方式各有優點,傳統教育確實培育出社會現時的各類型人材。至於STEM的教學方式,優點是讓教學過程加入多元效果,例如教師變身學生身邊實在的同行者,為時代變遷裡所出現的各類型學生,提供更多合適的學習方式。//